地方站: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江门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综合基础知识 >> 其它

2020年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2019-11-06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20年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常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复习技巧详见 2019年广东事业单位课程点击订购)。

  一、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指的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
  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目前并无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也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真正实行是在春秋中后期,这时许多诸侯国的卿大夫把持诸侯国的政权,成为事实上的诸侯王,其死后,自然是其儿子继承他的权力,继续掌控诸侯国政权。
  总而言之,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古代早期的官员更替制度,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华后,立郡县,废分封制后,这种制度基本被废除。
 
  二、察举制度
  流行于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秦朝建立后,商周时期的官员世袭制彻底废除,但是秦朝还未建立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便被汉朝取代。汉代时,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的来源。
  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这种制度基本保证了朝廷对行政官员的需求。察举制度在西汉时比较严格,到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权贵舞弊,察举制度失去效用。
  后来鉴于察举制的弊端,三国时的曹魏政权建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但是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度仍然存在,直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才告终结。
 
  三、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最早由曹魏政权所创。曹操为了加强政府对人才的选拔控制力,采取了下派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的方法。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的具体操作办法是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的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把这评议的结果上报朝廷,朝廷根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委以官职。
  但是到魏国晚期及晋朝,由于门阀的兴起,中正们评议人才逐渐忽略才德,而仅以家世为标志,所以人才基本为世家大族了,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彻底被废除。
 
  四、科举制
  自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鉴于以上的种种选拔制度都有弊端,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的权力收回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可惜的是科举制还没建立完善机制,隋朝就灭亡了。
  科举制也算是古代人经过不断摸索后创立的一种比较公正、健康的制度。唐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宋、明两朝也是科举制度繁盛时期,只不过明朝开始采用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使得科举制考试进入了僵化,终明清两朝,知识分子们都钻入八股这种无实用价值的文字游戏中,思想被严重束缚。
  科举制给士人们带来了金榜题名时刻的激动辉煌,也带来了名落孙山的失落。虽然人们指责科举制的弊端,但是在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已经是最好最公平的选官制度了。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废除,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刷题巩固
  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方式主要有选、举、考、用四种,每一种测评方式都有与之对应的选拔制度,下列选项对应错误的是:
  A.选--禅让制
  B.举--察举制
  C.考--科举制
  D.用--九品中正制
 
  解析
  选、举、考、用是我国古代测评人才的主要方式。其中“选”即推选人才,具体形式有“禅位制”等;“举”即通过察举、荐举、贡举、保举等方式选拔人才;“考”指通过考察、考试、考绩、考验等形式选拔人才;“用”是指通过试用及使用决定人才的选用和升迁。
  D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血缘门第与现实德才表现为依据,重在考察而非试用或使用。
  A项正确:“禅让制”即以贤能为标准,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B项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项正确:“科举制”是一种典型的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手段。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更多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9 http://www.gd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皖B2-20110080-7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