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江门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广东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每日练习(2019.1.15)

2019-01-15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记得有一阵经常加班,晚上回到家,已经错过饭点,家里人用不耐烦的腔调甩出一句:“怎么才回来?”这让我感觉很有压力,明明辛苦了一天筋疲力尽,回到家还要小心翼翼,承受家人情绪的暴力。当我忍不住说出这种感受时,我妈妈很吃惊:“我们怎么会对你不满呢?抱怨几句,是因为觉得你太辛苦呀。”可是,为什么我感受到的不是关心,而是被嫌弃呢!
  
  对这段话所蕴含的道理概括最准确的是
  
  A.及时沟通是消除误会的一剂良方
  
  B.好意还需好好表达
  
  C.恶语良言自带冷暖
  
  D.有些感情伤害往往来自不经意间
  
  2.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时常被外行人士甚至临床心理从业者忽略。人们很难意识到,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表示自己可以在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
  
  B.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C.目前对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还不高
  
  D.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对个体进行心理预测
  
  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而专家表示,应当大力倡导赡养人经常看望慰问老人,但如何入法,语言上要仔细推敲。
  
  下列作为选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请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B.“常回家看看”如何入法
  
  C.精神赡养是道德更是法律
  
  D.“常回家看看”或入法律
    

 

 

 

 

 

 


  1.B【解析】文段描述了作者加晚班回家,家人的一句不耐烦腔调的话语,让其倍感压力,并有被嫌弃之感,当作者倾诉后发现家人并非此意,通过这样一则生活小故事,意在强调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不仅不会传达好意,反而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情绪,故文段重在强调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感情传递,对应B项。A项,“及时沟通”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C项,“恶语”程度过重,文段中仅为“不耐烦的腔调”,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感情伤害”并非文段重点,文段重在强调应注意“表达方式”,排除。
  
  2.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时常被忽略,后文通过因果关联词“因此”引出结论,即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尾句对结论进行解释说明,故文段重点在于“因此”引导的结论,对应B项。A、C两项未包含“心理学”这一主题词,排除;D项表述与文意相悖,排除。
  
  3.D【解析】标题填入题即为中心理解题的变形考查,需要在分析文段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短小精练、有吸引力。文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与专家建议两方面,共同得出“应该多看望老人”这一结论。B、D两项中的“常回家看看”对比之下更生动形象,适合作为标题,故排除A、C两项。B项为强迷惑项,虽文段末尾提及“如何入法”一事,但把握文段中心不能简单从某一分句草率判断,而是必须对文段进行宏观把握。通读文段可知,重点并非在“如何”入法,文段并未具体论述“如何”这一方式,而是对“常回家看看”的积极倡导,由此可知,这一倡导有可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D项中“或”字体现出入法的可能性,表述较为准确。
  


更多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9 http://www.gd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皖B2-20110080-7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