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专项练习(57)
1.城市移民化潮流的背后,更是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人口迁移的潮流将中国大片尚未都市化的乡村地区与移民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最初开始的以谋生为目标的打工赚钱,到今天迁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农村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农业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中的财产与权力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已成大趋势
B.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解体
C.城乡的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D.移民潮引发了农村的重大变迁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重要的是两个转变: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一个转变已接近完成,但第二个转变明显滞后,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与两个转变不同步有很大关系。延续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实现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是:
A.我国不少地方仍存在经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现象
B.两个转变同步进行可减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
C.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D.我国经济增速已经完成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3.王国维所讲的“二重证据法”,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两者互相印证。这是以他本人多年研究实践的丰硕成果为基础的,自然也难免受到他那个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古史新证》讲义中列举“纸上之材料”,从《尚书》、《诗》、《易》,一直到先秦诸子和《史记》,差不多包括了所有有关的传世典籍,而“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即甲骨文字与商周金文。王国维当年只能提到这两者,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仍处于发轫阶段。到后来李济先生论“古史重建”时,就将田野考古放到突出的位置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A.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基础
B.所运用的核心材料
C.在当时受到的局限
D.与李济“古史重建”的区别
1.B【解析】A项,对应文段“到今天迁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知城市移民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故表述符合文意,排除;B项,“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解体”无法从文段得知,无中生有,不符合文意,更不符合常识,当选;C项,对应文段 “都市化的乡村地区与移民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故表述符合文意,排除;D项,文段开头论述城市移民化潮流是农村的巨大变迁,最后一句也论述到该潮流使得“农业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中的财产与权力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述符合文意,排除。
2.D【解析】文段与选项一一对应。A 项可由“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明显滞后”得出,B、C 两项分别对应倒数第二句、尾句内容,此三者均与原文相符。D 项“已经”一词与文段表达的时态不一致,原文是“已接近完成”说明还未完成。
3.C【解析】文段开篇指出观点,即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受到了那个年代历史条件限制,接着具体解释了局限所在,据此可知文段为观点加解释说明结构,重在强调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受到那个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应C项。A项“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基础”在文段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所运用的核心材料”出现在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排除;D项“区别”在文段中并未提及,并且“李济的‘古史重建’也出现在解释说明的部分,非重点,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