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每日练习(2018.11.12)
1.如果向大气排放的累积超过32000亿吨,那么到本世纪末,将升温控制在以内的门槛就守不住了。有科学家认为,为了达到将升温幅度控制在以内的目标,仅仅限制排放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大气的回收行动,使大气污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
若要使上述科学家的想法成立,最需要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全球范围内普及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
B.各国政府推出有效政策来控制排放量
C.科学界整合资源来支持发展地球工程技术
D.各地都建立能有效回收和储存的机制
2.H市在公共场所中的每一块绿地都配备了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或者标有“可回收垃圾”或者标有“不可回收垃圾”。
如果上述陈述为真,则下列哪项一定为真。
Ⅰ H市配备的垃圾桶上有的标有“可回收垃圾”
Ⅱ 如果H市有一块绿地没有配备垃圾桶,那么该绿地不属于公共场所
Ⅲ 如果H市有块绿地配备了标有“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那么它属于公共场所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Ⅰ和Ⅱ
3.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下哪项不是上面这句话的逻辑推理:
A.若己所欲,则施于人
B.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于人
C.除非已所欲,否则不施于人
D.凡施于人的都应该是己所欲的
1.D【解析】论点: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大气的回收行动,使大气污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论据:无明显论据。A项:全球范围内普及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与题干观点无关,题干讨论的是对既要限制排放量又要对其进行回收,无关选项,排除;B项:各国政府推出有效政策来控制排放量,与回收无关,而论点的重点是要进行回收,不能作为支持的前提,排除;C项:科学家整合资源来支持发展地球工程技术,与回收无关,无关选项,排除;D项:各地都建立能有效回收和储存的机制,否定代入,如果各地不能建立有效回收和储存的机制,那么论点不能成立,因此D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当选。
2.B【解析】①公共场所中的绿地→垃圾桶。②垃圾桶→标有“可回收垃圾” 或 标有“不可回收垃圾”。Ⅰ.H市配备的垃圾桶上有的标有“可回收垃圾”。翻译后即:有的垃圾桶→标有“可回收垃圾”。肯定了命题②的箭头前,肯定箭头前必肯定箭头后。但“标有‘可回收垃圾 ’”不等同于“标有 ‘可回收垃圾’ 或 标有‘不可回收垃圾’”。因为即使没有“标有‘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有“标有‘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也符合命题②的箭头后的或关系,因此该陈述不是一定为真,排除;Ⅱ. 如果H市有一块绿地没有配备垃圾桶,那么该绿地不属于公共场所。翻译后即:-垃圾桶→-公共场所。否定了命题①的箭头后,否定箭头后必否定箭头前,该陈述一定为真,保留;Ⅲ. 如果H市有块绿地配备了标有“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那么它属于公共场所。翻译后即:标有“不可回收垃圾”→公共场所。肯定了命题②的箭头后,肯定箭头后得不到确定性的结论,该陈述不是一定为真,排除。综上所述,只有陈述Ⅱ一定为真。
3.A【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项:“若…则”相当于“如果…那么”,选项可翻译为:己所欲施于人,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和题干逻辑推理不一致,选非题,当选;B项:“只有…才”,选项可翻译为:施于人己所欲,否后推否前,正确,排除;C项:“除非…否则不”,选项可翻译为:施于人己所欲,否后推否前,正确,排除;D项:“凡是…都”,选项可翻译为:施于人己所欲,否后推否前,正确,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