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江门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广东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每日练习(2018.9.10)

2018-09-10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即便执行最严格的农作物中农药残留标准仍有剩余风险,但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因而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权衡农药残留的致害成本和农药带来的农作物增产收益。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
  
  下列说法不能从文段中推出的是
  
  A.农药残留检验执行零标准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施
  
  B.人类的决策需要在社会总成本与收益中权衡
  
  C.农作物中残存一定农药其实对解决食品短缺有益
  
  D.农作物中含有一定农药残留是人类不得已的选择
  
  2.在谈论人类艺术史时,人们往往更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因为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缺乏深刻而复杂的意蕴。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人类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长度上远超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人们通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对于视觉艺术的体会与解读,其难度不亚于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甚至更为复杂。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人们对图像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B.对艺术史的讨论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
  
  C.图像的复杂性导致视觉艺术作品难以被理解
  
  D.人类的视觉系统比语言系统发展更为充分
  
  3.肉食悖论指的是,一些人喜欢吃肉,但不能联想到提供肉的动物死去的场景。研究者发现,人们通过一种被称为“语言伪装”的方法,让有感觉的生灵与潜在的食物来源之间的关联变得更模糊,以此来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例如,我们提到肉时不直接说动物的名称,英语里把猪肉叫做pork,牛肉叫做beef,或者叫培根什么的。而18世纪的日本,由于当时的幕府禁止人们吃兽肉,偷吃肉的人以植物名称代指肉类,把马肉称为樱肉,把鹿肉称为红叶,把野猪肉称为牡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语言伪装”是人类自欺欺人的表现
  
  B.日本人对植物的热爱超过动物
  
  C.文化因素是消解肉食悖论的关键
  
  D.“语言伪装”有助于克服认知失调
            

 

 

 

 

 

   

  1.C【解析】A项,根据文段“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及“农药残留的背后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可知,农药残留检验执行零标准在现实中不太可能,该项表述正确,排除;B项,根据文段“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可知,“这背后”指的就是零残留标准政策的制定,该项表述正确,排除;C项,对应文段的逻辑顺序为“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会导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仅能说明要是不想出现食物短缺风险,就不要执行零残留标准,而不能推出农药残留对解决食品短缺有益,故该项无中生有,不符合文段语义;D项,由文段结尾“必须承受的副产品”可知,农药残留是人类不得已的选择,该项表述正确,符合文段语义,排除。
  
  2.A【解析】文段首先点明在人类艺术史中,人们更看重文本的语言,然后通过“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转折,重点论述“人类与图像的关系史”更长,且解读上更为复杂,即文段重点说明人们对图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应A项。B项,表述不明确,文段转折之后谈论的核心话题是“图像”,排除B项;C项,“图像的复杂性导致视觉艺术作品难以被理解”因果关系无中生有,排除C项;D项,文段并没有把人类的视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发展进行对比,故表述无中生有,排除D项。
  
  3.D【解析】文段开篇介绍肉食悖论的概念,人们存在喜欢吃肉但是不能联想动物死去场景的问题,随后通过“研究者发现”提出解决“肉食悖论”的方法,即利用“语言伪装”的方式,让动物和食物的来源关系变得模糊,从而达到消除认知失调的目的,后文通过“例如”举英语、日本等例子来验证前文观点,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语言伪装”有助于解决认知失调的问题,对应D项。A项,“自欺欺人”无中生有,排除;B项,对应文段尾句,为举例说明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文化因素”概念扩大,文段介绍的是“语言伪装”,排除。
  


更多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