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江门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行测资料 >> 言语

2019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专项练习(35)

2018-08-28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他所属的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出来罢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学作品承载着表现文化特质的使命
  
  B.作家与作品之间具有复杂的文化联系
  
  C.文化的积累形成了特定的集体人格
  
  D.浮士德的文化象征意义远高于其文化价值
  
  2.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懂得绝不能削足适履这一道理,然而,为了职业而改变性格的人却比比皆是。职业这双鞋,难道就真的需要用改变性格的巨大代价来适应吗?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这一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却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领悟到呢?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找工作时应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
  
  B.在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C.事业成就取决于对职业的热爱
  
  D.真正领悟浅显的道理也需要时间的磨砺
  
  3.敢不敢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国民,能不能用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运行准则来约束国民,会不会用健康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体系来衡量国民,是否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世界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进行有机结合,并融入国民意识,从而形成崭新的健康向上的“新国民性”,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挑战。
  
  符合“新国民性”特点的行为是
  
  A.向路遇危难者施以援手
  
  B.媒体将灾难事件的报道娱乐化
  
  C.社会公众人物的虚假代言
  
  D.歧视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
  

 

 

 

 

 

 


  1.C【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荣格的观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即为主旨。第二句以“他在这里所说的”为标志可知后面均为对观点的解释。故文段主旨在强调“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分析选项可知C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替换。A项“作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B项“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均非文段重点;D项“浮士德”为文段例证,非重点。
  
  2.A【解析】首句以“然而”引出“为了职业而改变性格”的现状,接着以“难道”为标志的反问句明确表达作者观点,即不应该为了适应职业而改变性格,换言之即应保持自己的性格。分析选项,A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替换。C、D两项无关文意,B项中“扬长避短”意为发扬长处回避短处,与自身优缺点相关而非与性格相关,且“生活中”这一适用范围也并未体现。
  
  3.A【解析】通过文段中的“是否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句可知“新国民性”应该是一种良性的行为,带有褒义色彩。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项,因为A项“向路遇危险者施以援手”符合特点。其他三项均是不好的行为,不符合“新国民性”的特点。
  


更多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