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江门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每日练习(2016.7.15)

2016-07-15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世人心灵深处均多少缺乏安全感,都有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的需要,人们将这种由此形成的本能的渴望称之为“救赎”。西方文化反映了游牧民族先民的感受,因而当现有的水草用罄时,要找出路永远是寻求外在的绿洲。相反的,中国文化反映了大陆性农民祖先的感受,若今年收成不好,办法不外是就地从自我努力开始,譬如修筑灌溉管道、改进土壤与种子等等,以期来年的庄稼有质与量的增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形成东西方“救赎”观念差异的历史背景
  
  B.东西方“救赎”观念的差异源于其文化内涵不同
  
  C.东西方文化对“救赎”有着不同的认识
  
  D.自我改良才是“救赎”的正确途径
  
  2.当夜深人静,即将准备进入梦乡时,我们的身体常常会突然抽搐一下,这种抽搐通常被科学家们称作临睡肌跃症(又称入睡抽动)。目前没有研究彻底弄清它的原因,因而人们对此有诸多猜测。有一种解释认为,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在下坠过程中抓住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这段文字:
  
  A.介绍临睡肌跃症的临床表现
  
  B.提供一种对临睡肌跃症的解释
  
  C.说明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
  
  D.阐述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
  
  3.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运动曾给中国带来富国强兵的希望,而经其手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条约却让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因如此,一百多年来,李鸿章头顶变换着救国、误国、卖国三顶帽子。对这样―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只有给其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能更清晰地解读他的所作所为。而在如何定位上,诸多史学著作或抓小放大,或以偏概全,或就事论事,隔靴搔痒,雾里看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读者难有尽兴之感
  
  B.有失公允之处颇多
  
  C.真正的佳作甚为罕见
  
  D.难以摘掉这三顶帽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文段首句提出世人缺乏安全感,人们将克服不安全感的本能渴望称之为“救赎”。第二、三句分别陈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下不同的救赎观念。文段重点通过第二、三句的对比加以体现,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救赎观念的不同,故B项表述正确且全面。A、C两项都没有体现文化差异这一导致“救赎”观念不同的原因;D项“自我改良才是‘救赎’的正确途径”并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
  
  2.B【解析】文段先提出临睡肌跃症的概念,后指出还没有研究彻底弄清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由此产生了诸多猜测,并就其中一种解释做了说明。故文段意在提供一种对临睡肌跃症的解释。B项符合文意。A项只是文段的表层意思,没有进行深入;C项并不是文章主要阐述的内容;D项文段没有涉及。
  
  3.B【解析】填入空格的句子为文段尾句,根据空格前的标点和文字可知,作者指出,多数史学著作对于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所做的评价存在着共性问题,即以偏概全、抓小放大、不甚清晰,故尾句应当与这些内容进行衔接,语义相近或有概括的功能,B项“失公允”正是对原文中几个并列问题的概括,当选。文段强调的是史学著作对李鸿章的定位,与A项的“读者”无关,排除;C项中的“佳作”与文段衔接不当,排除;D项中的“摘掉这三顶帽子”并非作者强调的目的所在,作者希望给予精准定位而非简单地“摘掉帽子”,排除。
  


更多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更多